close

或許會以為,同樣以女詩人為戲名的《辛波絲卡》可能與《給普拉斯》有著雷同的表演(口白)方式;而在接連無法讓人大呼過癮的幾場戲後-尤其才剛在四月喧嘩落幕的《膚色的時光》,一個月後再度選擇了王嘉明多少令人有些消極與漠然的期待。

然而期待隨著舞台上方啪啪翻動的鐵牌搔起一股振奮,令人詫異竟是在學生公演的舞台上有著精緻與細節的設計。數量為眾的演員,從中心延伸開的枝節串聯著劇情與推演;啪啪翻動的鐵牌點響分幕的串接(上頭的小字更是不時地洩遺線索),這是我最喜歡的設計點;而舞台顯立的玻璃箱、升降機,及一旁來回滾動的運輸帶,處處凸顯這齣匠心獨具的戲碼在細節
與視覺上的妙計。

說《辛波絲卡》是齣複雜且枝節眾多的戲碼,也或許可以說是混亂了些。有些橋段並沒有首尾串連(例如開幕與倒帶或炸彈客這一段,留下來的似乎是場景的延續)。但令人驚異的橋段卻是不斷湧現在舞台上的,如「愛情諮商」一幕的男女對白,在接下來的劇情中被不斷翻動與再現(從兩人變眾男對眾女、或以合唱方式戲謔朗出,都是令人不禁要鼓掌叫好的設計)。或是向左走向右走的擦肩而過,讓眾人替兩位主角在不同時序裡脫穿衣物,脫下與再穿上雖然是很容易聯想的被建構外在意義,但搭配著急促的樂響,以及群眾演員的噪動,看似簡單的錯身在氣氛上的營造卻是相當成功的。

雖然你很難在看完《辛波絲卡》後明確地說出這戲在演些什麼,但其中的解構精神依然是存在的。「解構精神」在小劇場的演出中一直都是重要的存在概念,《掰啦女孩》解構著兩位男生不同觀看世界的方式(框架一直都在),《膚色的時光》以推理劇的形式包裝導演欲解構的人存感情,《少年金釵男孟母》意圖明顯地解構性別;但這些表意清晰的劇本,似乎是
把故事說得太明了,在收尾時反而無法一口氣地束網,而留下了如「少」劇那令人氣憤的烏托邦結局。

《辛波絲卡》彰顯的戲耍性相當強烈,各段落間不一定有確切銜接(似乎單看某一場幕也不會感到困惑),但從開幕的機場,舞台的延續,使得「離」的意念如細絲隱隱牽動著表演者,於是最後他們各自走往更舞台的後方,將各支複雜的詩句、動作清楚地收起在黑暗中,而我們明晰劇終的訴說。

也許這樣的結局看來平庸,但「開始」與「結束」不都是我們必須、也不斷在經歷的這麼一切。《辛波絲卡》在表演、肢體、和諧度都是相當成功的,尤其十五位的龐大演出人數,舞台走位與個體間的配合相信都得花上許多時間作排練與調和。而保留著屬於劇場的解構精神,卻不失歡笑與娛樂性,享受其中的觀看心情,《辛波絲卡》在近幾個月所看的戲裡,成功地洋溢雀躍與強烈表演性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低接勞倫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