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永遠記得大學時讀陳雪《惡魔的女兒》帶給我的衝擊,以及第一次感受到文字所帶來的力量那股深刻。後來再讀《橋上的女兒》、《陳春天》也都非常讚嘆,這幾本小說的文字繁雜細膩,書寫的流暢透露了作者的才氣橫貫,都是那個年代的經典作品。不過到了《附魔者》以及《迷宮中的戀人》,或許野心更大,文字量加倍龐大,許多缺點也就跑出來了,題材上的重覆、文字呢喃而無節制,書寫變得破碎,這時期的作品都是雷聲大雨點小,出版後也鮮少見到討論。再更到近期,連出了《人妻日記》及《戀愛課》,更是令我生厭的內容,以前那個生猛有力的陳雪竟搖身一變成為情愛勵志作家之輩,講一些「學習愛情的路上,攜伴努力」的話,真是大翻白眼。

但沒想到,這次的新作品《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》竟然又找回了生猛的陳雪,如小說般的回視過往一路走來的情愛傷痛,非常好看,是繼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後再度讓我三天內發狂讀完的書。

《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》共有13封信,作者以寫給現在戀人的書信形式,從16歲的校園初戀開始回憶,時序歷經高中、大學到出社會,一段又一段的情感關係,一次又一次對自我的剖析。作者對這本書的13封信如此描述:「這些信件猶如證詞,使我直面自己企圖拋卻的往事,他們都還在我心裡,仍像最初那麼新鮮活躍。」而其書寫的目的是:

我想要讓你理解與你相遇之前的我,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、歷經如何感情的變化,我們最初相戀時你所看到的我,以及我所表現出來的舉止、行為與反應,那背後的景深到底是什麼,我知道這些信最終描述的,就是我為何愛上你,以及離開你,「那個我」是如何形成、如何故障,如何使你愛上,也使你痛苦的漫長過程。

我原本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翻開這本書,讀了幾篇,竟然就被作者所描繪的青春時的初戀給吸引住,那種學生時期可以拼命揮霍的青春,可以不顧一切的瘋狂暗戀,讓我自己也憶起了懵懂時喜歡上一個人的各種樣貌。作者寫到與初戀的女生一起在綠川兩岸散步:

我拖著腳步、想把路程拖長一點,但無論我如何拖延,街道總是會走完的,我們靠近站牌,我心裡慌得不得了,突然這時,天下飄下一朵紫荊花,落在子儀的腳踏車籃子裡,她伸手拾起,一句話不說,把花兒遞給了我,那是一朵完整、粉色、如羽毛般透明輕盈的花朵。世界都安靜了。

寫得如此精準、可愛又令人(對初戀的單純)憐惜。

這本書因為爬梳了敘述者一路以來的情史,很多對象的描述都似曾相識(出現在之前的小說中),但因為每一封信的篇幅有限,無法太鉅細靡遺,卻也避免掉如之前大塊頭長篇小說的冗雜及過多的呢喃細語。除了與他人的情感關係之外,並交錯著作者自身的精神、工作等樣貌,在這個審視的過程,寫出許多歷經風暴後的狀態,敘述精準,文彩繽紛,這個部分相當精采。

我很喜歡下面這段書中對於情感關係的陳述:

這本書裡每一段戀愛,即使幾乎都是以各種形式的悲傷作結,當我認真紀錄下來,我也能從那些狂亂的愛欲裡,找到真實的意義,那些愛都是真的,每個人都盡力了,即使最後仍以傷害作結,即使曾經口出惡言、彼此對立,但年輕的我們愛得多認真,只是因為彼此都還太弱,還不懂得愛情不只是一種想要在一起的衝動,不只是把對方拉住纏住,不只是依附在她身上,而是必須要有能力去愛,有辦法在現實裡相處,那份能力在於知道如何付出,如何在愛情裡獨立,如何不將對方視為自己的所有物,在於知道無論現在多麼相愛,當分離到來時,也不能有恨。

若是曾經在情感關係中遭受過各種暴烈(美好的與傷害的)的人,讀來都是心有戚戚焉的吧。

在好幾年前博士班申請的研究計畫,我以「同志的精神史」作為題目,不斷思考如何抓出屬於同志在身體、情感、慾望到自我形塑過程的脈絡,並想要看到同志精神史的演變。而這本《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》則正好體現了一個主體在各種狀態上的轉變/裂變/蛻變。當你愛上一個人,所產生的各種未知的展演,都能直截地回衝到自己身上,使自己在精神、在肉體、在思考上發生變化。這種感覺很難言說,多半要自己經歷過(且多是傷害性的)、並耗費許多青春才有辦法體悟的--而陳雪用了細膩而精準的文字一一地寫了出來。

我必須說,非常令人敬佩。

最後,引用書中結尾主體對於愛的領悟:

「拉子」已經被各種真實的人們用他們的生命故事擴充,不斷重新定義,這個詞可以包含那些一言難盡,那些曲折奧秘。走過山山水水,風風雨雨,其實這種戀那種戀的分別對我已經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我已找到自己,我已把自己鍛造出來了,我找到了你,我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穩定於世,與所愛的人相守,我依然愛著那些如少年般的女孩,但那份愛也已經穿透了人的外形與裝扮,直指核心,我知道那就是一份愛,從有能力的人心中生出,可以達到對方心裡。』

 

arrow
arrow

    低接勞倫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