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妹劇團十五週年的年度第三部作品《麥可傑克森》,一脫前兩部《沙灘上的腳印》、《JUMEL孿生姐妹》的陰鬱、喃語,彷彿演唱會般的歡舞繽紛,在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逝世一年後,以台灣八O年代的通俗文化祭奠那流瀉在記憶中的聲音與容貌。

《麥可傑克森》絕對是令大多數觀眾感到驚喜、暢笑鼓動的一齣(類)歌舞劇場。將MJ的經典歌舞融進記憶的敘述中,無論高矮胖瘦都戴上帽子、黑色西裝、七分褲與白色襪子,MJ分身一同唱跳在舞台上;不必擔心你對MJ的喜好程度,但歌聲一下、舞台效果爆破一炸,MJ對氣氛的宣染總是比自己預料得還要來得強烈!

但MJ的歌曲只是記憶的配樂,令我們回想起那個年代的卻是瓊瑤電視劇《庭院深深》的含煙與霈文、楚留香、《星星知我心》;試圖拼貼起那不斷流逝的年代段落,卻才是這整齣戲碼的精神主體。這其實是一部有著濃厚台灣味的本土劇場,霈文的癡與瞎、楚留香成日搖著扇子呵呵大笑,彷彿嘲弄著那只能回想的起飛年代;拉開簾幕的《來電五十》,戰亂來台的老夫妻於此相遇;但一代女皇、小虎隊、城市少女卻只能如雜技團般地耍弄,逝去的回不來,沒人記起得野狼機車的廣告歌曲,而麥可的臉龐模糊,只能示以歡笑傳達緬懷的零散過去。

《麥可傑克森》也是一齣相當「王嘉明」的戲。以某個歌手的歌曲串進戲中、並由演員們合聲齊唱,尤其上半場結束前眾演員們躺在舞台上的一幕無法不令人聯想到09年的《膚色的時光》;以多男多女、台詞的延緩製造回聲與腹語的對白效果亦完全就是09年《辛波絲卡》玩過的手法(時序也許是顛倒的,畢竟《麥可傑克森》在05年已首演過)。以拼貼與枝節相串的劇碼和《辛波絲卡》有相當大的同質性,然而或許是拘泥在MJ的歌曲串接點與大量的台灣八O年代流行元素,《麥可傑克森》演來是更為混雜。場景的調動顯得相當刻意與不自然,有時似是為了硬把MJ的經典歌曲塞進劇中而強下樂聲;台灣八O年代的流行文化在劇中也成為笑料式的橋段,而沒有更屬於八O年代的台灣精神及社會局勢的呈現,彷彿將逝去年代作為一種俗氣的嘲謔;傳遞不出更深的麥可與台灣八O年代的演/衍義主體,是《麥可傑克森》在歡笑嘎然而止後必須面對的空洞。

但空洞也許正是緬懷的情境,如果我們分別探尋線索,《麥可傑克森》的驚喜還有難得一聚的演員卡司。姚坤君在下半場從舞台中央冉冉而升扮演「一代女皇」的威勢、以及被脫去半身戲服在簾幕前的獨角SOLO,角色的轉換在舉手投足間迅速且到位,是最令全場觀眾目瞪屏息的精彩橋段!莫子儀、盛鑑、施名帥三位小生一會是小虎隊、一會又分作他角,亦為此劇增添不少亮點。王嘉明善於為演員找到最合適的角色,因此無論從《請聽我說》、《膚色的時光》到今次的《麥可傑克森》,演員的表現總是演出中最令觀眾激賞的一環。

《麥可傑克森》作為一齣歡笑舞台劇固然精彩,然莎妹作為國內(小)劇場的重要指標劇團,在各細節上應可更為完美。王嘉明的確擅長拼貼、歌舞流行元素的參雜,但拼貼間的串連卻是刻鑿痕跡盡露;收尾不知所云的毛病更是從《膚色的時光》便可顯見。末場一幕眾演員脫去衣衫混亂雜交的場面,就麥可傑克森與八O年代兩個主題來談都顯得突兀而莫名;這究竟是對世代的著力批判或跌跤的神來敗筆,各有主觀;然而各角色間的四處奔走、赤裸的性愛動作,在一齣緬懷的文化戲碼裡又能訴說些什麼?劇場的解構精神在《麥可傑克森》的歡笑中其實已不是必然的存在,符碼的滿溢反而掩蓋了其他在拼貼上的膚淺歡愉。

也許這樣的結局看來平庸,但「開始」與「結束」不都是我們與麥可以及八O年代必須、也不斷經歷的這麼一切。《麥可傑克森》在表演、肢體、和諧度都是相當成功的,尤其龐大的演出人數,舞台走位與個體間的配合相信都得花上許多時間作排練與調和。演出的歡笑與娛樂性,消去了劇場的艱深距離卻不失與流行舞台劇有別的獨特風貌,《麥可傑克森》在近期的戲劇表演中,成功地洋溢雀躍與強烈表演性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低接勞倫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