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午好看的戲待會說,
晚上看莎妹的「愛愛」,是我看戲這麼多年以來,
最不知所云、最令我坐立難安、創作者最自溺--也最難看的一齣戲。
我真的沒想到,六七年前友人帶我看莎妹的「約會」,
讓我開始熱愛小劇場,讓我每每期待看戲的莎妹劇團,
竟然會搞出這樣一齣完全不把觀眾放在眼裡的戲。
下午好看的戲待會說,
晚上看莎妹的「愛愛」,是我看戲這麼多年以來,
最不知所云、最令我坐立難安、創作者最自溺--也最難看的一齣戲。
我真的沒想到,六七年前友人帶我看莎妹的「約會」,
讓我開始熱愛小劇場,讓我每每期待看戲的莎妹劇團,
竟然會搞出這樣一齣完全不把觀眾放在眼裡的戲。
編劇:紀蔚然
導演:呂柏伸
主演:樊光耀、姚坤君、呂曼茵、張詩盈、郭耀仁、楊景翔、陳彥斌、蔡佾玲、林家麒
我認為《拉提琴》是有點自以為是的。
編劇希望能夠將劇本和社會發生連結,並對當今社會現況提出批判,
但我認為這些東西應該要用「演」的,
而不是如下半場由史文龍的滔滔不絕來告訴觀眾。
在這齣戲裡,所謂對當今社會的批判,我認為都相當表面。
像是批判媒體、或批判人的感情不知是真是假,
要不就是在台詞中講出來、
要不就是如史文龍的「立委」身份來傳遞導演所要講的批判;
然就我看來,這樣的批判是表面且淺薄的。
莎妹劇團十五週年的年度第三部作品《麥可傑克森》,一脫前兩部《沙灘上的腳印》、《JUMEL孿生姐妹》的陰鬱、喃語,彷彿演唱會般的歡舞繽紛,在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逝世一年後,以台灣八O年代的通俗文化祭奠那流瀉在記憶中的聲音與容貌。
與視覺上的妙計。
說《辛波絲卡》是齣複雜且枝節眾多的戲碼,也或許可以說是混亂了些。有些橋段並沒有首尾串連(例如開幕與倒帶或炸彈客這一段,留下來的似乎是場景的延續)。但令人驚異的橋段卻是不斷湧現在舞台上的,如「愛情諮商」一幕的男女對白,在接下來的劇情中被不斷翻動與再現(從兩人變眾男對眾女、或以合唱方式戲謔朗出,都是令人不禁要鼓掌叫好的設計)。或是向左走向右走的擦肩而過,讓眾人替兩位主角在不同時序裡脫穿衣物,脫下與再穿上雖然是很容易聯想的被建構外在意義,但搭配著急促的樂響,以及群眾演員的噪動,看似簡單的錯身在氣氛上的營造卻是相當成功的。
雖然你很難在看完《辛波絲卡》後明確地說出這戲在演些什麼,但其中的解構精神依然是存在的。「解構精神」在小劇場的演出中一直都是重要的存在概念,《掰啦女孩》解構著兩位男生不同觀看世界的方式(框架一直都在),《膚色的時光》以推理劇的形式包裝導演欲解構的人存感情,《少年金釵男孟母》意圖明顯地解構性別;但這些表意清晰的劇本,似乎是
把故事說得太明了,在收尾時反而無法一口氣地束網,而留下了如「少」劇那令人氣憤的烏托邦結局。
《辛波絲卡》彰顯的戲耍性相當強烈,各段落間不一定有確切銜接(似乎單看某一場幕也不會感到困惑),但從開幕的機場,舞台的延續,使得「離」的意念如細絲隱隱牽動著表演者,於是最後他們各自走往更舞台的後方,將各支複雜的詩句、動作清楚地收起在黑暗中,而我們明晰劇終的訴說。
也許這樣的結局看來平庸,但「開始」與「結束」不都是我們必須、也不斷在經歷的這麼一切。《辛波絲卡》在表演、肢體、和諧度都是相當成功的,尤其十五位的龐大演出人數,舞台走位與個體間的配合相信都得花上許多時間作排練與調和。而保留著屬於劇場的解構精神,卻不失歡笑與娛樂性,享受其中的觀看心情,《辛波絲卡》在近幾個月所看的戲裡,成功地洋溢雀躍與強烈表演性格。